一问:如何判定自己得了高血压呢?
答:高血压是指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时对血管壁造成的压力值高于正常值。如果您在未服用任何降压药物的情况下,三天三次或以上正确测量出来的血压值都高于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那么您就被诊断为高血压了。
二问:高血压怎么划分类型和级别呢?
答:按发病原因可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占90-95%)(没有其他病因,一般由遗传、不良生活习性、年龄等引起)和继发性高血压(占5-10%)(由某种确定疾病引起的血压升高如肾脏疾病或内分泌引起)。
按照患病群体可分为:儿童与青少年高血压、妊娠高血压、中青年高血压、老年高血压等。
按临床表现也可以分为:高血压前期、缓进型高血压、高血压急症、高血压危象和顽固性高血压。
同时将高血压根据血压水平分为1、2、3级。
三问:哪些人更容易得高血压?
答:一般以下七类人更容易罹患高血压:
1.父母有高血压的人更易患高血压:流调显示(双亲无高血压、一方有高血压或双亲均有高血压,其子女高血压的发生几率分别为3%、28%和46%)。
2.年龄大的人更易患高血压:研究显示,18~24岁组患病率最低为9.7%,35~44岁组为26.7%,45~54岁组为42.1%,55~64岁组为57.1%,65~74岁组为68.6%,75岁以上组患病率高达72.8%。
3.口味重吃得咸的人更易患高血压:膳食钠盐摄入量平均增加2g/d,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增高20mmHg和12mmHg。
4.高血脂、高血糖的人易患高血压。
5.经常吸烟、过度饮酒的人更易患高血压。
6.肥胖的人更易患高血压:超重和肥胖人群高血压发病风险为正常人群的1.16~1.28倍。
7.长期熬夜、精神紧张、压力大的人更易患高血压:长期精神紧张,交感神经兴奋可引起血压升高。
四问:高血压有没有什么症状呢?
答:大多数高血压患者起病隐匿,可长期没有症状,仅于体检或因其他疾病检查时发现血压升高,或因并发症就诊时才诊断为高血压。有的患者可表现为头晕、头痛、耳鸣、后颈部不适、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疲倦不安、心率失常和失眠等。当出现心、脑、肾等靶器官损伤时,才会表现为相对应的临床症状。
五问:高血压有哪些危害呢?
答:长期高压没有合理控制可导致血管受损,靶器官损害,并由于临床显著症状导致生活质量降低
六问:高血压后需要做哪些检查呢?
答:高血压常合并多种危险因素、靶器官损伤和其他并发症。为尽早发现靶器官损伤、早干预、早获益,应尽早进行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全面评估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风险。
1.血压、心率,心音初步检查。
2.测定血糖、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甘油三酯、尿酸、肌酐、血钾等常规检查,必要时可进行一些特殊检查,如血液中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和儿茶酚胺等。
3.尿液分析
检测尿比重、pH、尿蛋白、尿微量蛋白和肌酐含量,计算尿白蛋白/肌酐比值。
4.心电图
可诊断高血压患者是否合并左心室肥厚、左心房负荷过重和心律失常。
5.超声心动图
可计算左心室重量指数,还可评价高血压患者的心脏功能,包括收缩功能和舒张功能。
6.眼底检查
可发现眼底血管病变和视网膜病变。高血压患者的眼底改变与病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相关。
7.如条件允许可也可增加颈动脉超声(颈动脉)和脉搏波传导速度和踝臂指数(下肢动脉有无狭窄)
七问:高血压预后怎么样,能否被治愈?
答:高血压目前还无法治愈,但是有效且规范的治疗,能够减轻或消除高血压患者症状、维持正常的生活质量,高血压为终身疾病,难以治愈,但可控制病情,不引发其它并发症。高血压控制得当,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八问:有哪些方式可以治疗高血压呢?
答:为了最大限度地防止和减少心血管并发症所致的病死率和病残率。主要治疗方式包括:
1.生活方式干预。
2.临床根据治疗机制将常用的CCB、AECEI、ARB、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等药物进行单用或者联用。
3.手术治疗:经导管去肾交感神经术RDN(肾动脉神经消融术)
九问:一直服用高血压有副作用吗?
答:有一定的副作用,但不同降压药副作用大小不同,但是用药获益远远大于副作用,而且可以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和需要选择合适的降压药或者联用从而起到增强降压效果,抵消或减少副作用发生。
十问:得了高血压我们平时生活中应该注意哪些?
答:1.服药:遵照医嘱按时按量按疗程服用降压药。
2.血压监测:可使用便携式血压仪在家进行自我血压监测,并进行记录。稳定期高血压可1~3月复查一次,出现症状应及时就诊。
3、3.饮食:高血压患者应调整饮食习惯,尤其是老年高血压患者应多吃水果和蔬菜,并减少脂肪摄入,选用植物油,多吃海鱼,提倡吃复合糖类,如淀粉、玉米,少吃葡萄糖、果糖及蔗糖,这类糖属于单糖,易引起血脂升高。限制盐的摄入量,每日应减至6g以下。
4、4.控制体重,戒烟限酒,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心理平衡,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多运动,规律作息,加强体育锻炼。
5、5.乘坐飞机时血压可能有波动,需注意监测,且出行时需要携带常用药物。
6、6.妊娠期易并发妊高症,建议高血压女性患者在备孕前经过医生全面评估,控制血压水平达标,且妊娠期间需密切监测血压。
7、7.性生活过程中可引起血压升高,应尽量避免过度,若出现不适应立即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