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也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冬天的序幕也就此展开,意味着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状态。
对于人体而言,立冬后新陈代谢处于相对缓慢的水平,冬季也是易引发冠心病、高血压、慢性阻塞性肺病以及关节炎等疾病的季节。那么,立冬后养生都有哪些要点?
一是合理健康饮食。俗语说:“药补不如食补。”食补在冬季调养中尤为重要。建议入冬后的饮食可以适当厚重,食材以滋阴为主。中医四时养生的基本原则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是因为秋冬阳气潜藏,阴精蓄积,顺应这个趋势养阴,效果要比其他时候要好。好比一株干渴的鲜花,春夏养阴犹如中午浇花,浇下去的水分会被蒸发掉一大半,而秋冬养阴就如同傍晚浇花,同样多的水分不但不会被蒸发,还可兼得晨露的滋养。
冬季对应人体的“肾”,而人体的肾精需顺应时节封藏在体内。因此冬季进补的关键就是补肾。建议多吃一些黑色补肾的食材,如黑豆、黑芝麻、黑米、黑木耳、黑枣等。相反,不宜吃过咸的食物以防止耗伤肾精,如海带、紫菜等。另外像螃蟹、海虾、西瓜等寒冷食物要尽量少吃。
冬季也是老年人慢性咽炎、支气管炎、哮喘的高发季节,此时常吃萝卜既能补充必需的维生素,也能润肺化痰止咳,理气消食通便。
药补则一定要遵医嘱,一人一法,而且冬令进补时,要让胃肠有个适应过程,不要一开始就猛补,不仅进补效果不大,反而容易伤脾胃,这就是适得其反。
二是适当运动锻炼。俗语云:“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由于冬季天气寒冷,四肢较为僵硬。所以,在锻炼之前先进行伸展肢体的热身活动非常重要。适度的运动可增强抗病能力,但要避免在大风、大寒、大雪、大雾中锻炼。同时在运动后要及时添加衣物,注意保暖以防感冒。此外,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应避免剧烈运动,有呼吸系统疾病者应在阳光充足的时候锻炼,避免受寒诱发疾病。
锻炼的时间安排。傍晚锻炼最为有益,因为人体的体力发挥或身体的适应能力,均以下午或接近黄昏时分为最佳,此时,人的味觉、视觉、听觉等最敏感,全身协调能力最强,尤其是心律与血压都较平稳。
散步的时间安排。饭后45分钟至60分钟,以每小时4.8公里的速度散步20分钟,热量消耗最大,最有利于减肥,如果在饭后2小时后再散步,效果会更好。
三是注重生活细节。保障充足的睡眠时间。立冬以后,昼渐短,夜渐长,应顺应昼夜变化,早睡晚起,早睡可养阳气,晚起有助于人体阳气的潜藏和阴精的蓄积。对于老年人来说,可适当睡睡懒觉,对年轻人来说,要避免睡觉过晚。
注意头面部的保暖。外出时,戴上口罩、帽子或耳罩,以预防感冒、咳嗽、冻疮、面瘫以及头痛的发生。注意背部的保暖。背部是人体足太阳膀胱经循行的主要部位,是人体护阳的屏障,所谓“背不寒,则全身不寒”。对于老人、儿童及慢性病人群来说,背部保暖尤为重要,穿一件贴身背心,就能保护背部不受寒。
注意膝关节的保暖。有关节炎的患者可戴上护膝,或选择加厚的秋裤,且不宜负重,从而保护好膝关节。
注意双足的保暖。俗话说:寒从足生。由于脚离心脏最远,血液供应少且慢,因此脚的皮温最低。除了白天注意对脚的保暖外,可在晚上睡前用温水泡脚,泡脚时可按摩足底涌泉穴,促进血液循环,既能御寒防冻、消除疲劳,也能促进睡眠。需要注意的是,泡脚时间不宜过长,控制在15—20分钟。同时,有高血压、糖尿病者可适当缩短泡脚时间。
适当晒晒太阳。“冬阳贵如金”之说。专家介绍,冬天适当晒晒太阳,能使人周身舒适,心旷神怡,是很好的保健良方,而且日光还可使皮肤组织受到温热的良性刺激,促使表皮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速,活跃细胞新陈代谢,改善皮肤组织营养状况。因此,经常晒晒太阳,不仅能愉悦心情,还有助于提高免疫力。
四是保持良好情绪。立冬以后主张顺应自然的变化,在情志养生方面应做到静心宁神,收敛神气,即此时情志应当“以藏为主”,不宜大喜大怒,对待事情平和应对,宠辱不惊,以利于阳气的潜藏。冬季万物凋零,常会使人触景生情、郁郁寡欢,改变这种不良情绪的最好方法就是多参加娱乐活动,如跳舞、弈棋、画画、练书法、欣赏音乐等,这样可以消除冬季低落情绪,振奋精神。